语言发展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2009-10-28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人民解放军进北京后不久,老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始人、诗人柳亚子先生呈诗毛泽东,开首两句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毛泽东唱和一首,最末两句是:“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两位诗人以独特的话语方式交流,其背后的深意,则需在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语境中去体会。
而在今日,人们的交往话语却是另一种风格。你可能接到朋友的这类短信:“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收短信后可能这样回复:“只要老哥你埋单,我打的飞速赶到。”这番对话,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
时间如一条漫漫长河,而语言则是河床中不断被冲刷的鹅卵石,不同河段的鹅卵石外表多有差别。斑驳陆离的“表象”背后,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而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发端于民间,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中国社会巨变洪流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捕捉、深刻理解了这种话语变化趋势,逐渐形成了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革命年代不断号召和凝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伟人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全新的话语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整个社会话语激情澎湃,呈现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的特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在“极左”时期,从“坚决打退”发展到“横扫一切”,连恋人之间的通信,也充斥着这类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话语表达进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变化期。这种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呈现的特点是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以及“经济建设为中心”语境下对财富的追求。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西北中,发财在广东”,等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下海”、“申奥”、“入世”、炒股、买房、“奔小康”、依法治国……一长串热词相继涌现,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而由于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社会语言的流变也由点到面,由一隅走俏到风行全国。如广东方言词汇“的士”、“搞定”、“埋单”和东北方言“忽悠”,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为代表的新话语日益深入人心。而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也使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成为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在网络时代,年轻的“新新人类”创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话语,如“东东、美眉、雷人”等等。这些话语创造,虽然还有争议,但已经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丰富内涵,映照出人们心灵世界的多彩变幻,构成了60年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的别样风景。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