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时评 校园安全
2010-06-06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校园安全,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课题。
校园恶性案件频发,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与当前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心理失衡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在急剧转型,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矛盾纠纷的生成往往就是利益的表达和博弈。应当看到,在一些地方,以发展之名无视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并不鲜见。对于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一些领导干部冷淡漠视、无所作为,致使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加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司法不公、为富不仁等现象的客观存在,一些群众心理失衡,积有怨气。由于社会关注不够,救济渠道不畅,心理疏导不力,一些弱势群体更易产生挫败感,催生极端心理。《史记》称:“积怨蓄祸”。诸如分配、拆迁、执法、就业、住房等方面积累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成为个人极端行为滋生的土壤。回避矛盾,只会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敷衍塞责,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对群众的正常上访不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就会使矛盾发酵膨胀。故此,中央强调要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关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合理诉求,加强教育疏导,防止因矛盾积累激化酿成极端事件,的确切中肯綮,发人深思。
化解社会深层次矛盾,消除社会转型期心理失衡,是筑牢校园安全堤坝的治本之道,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之策。
达成此目标,既有赖于国家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司法等领域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急待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建立更为开放、行之有效的民意诉求渠道,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应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村组和单位、家庭,特别是困难群体中,及时准确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应完善并发挥信访工作、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面的“社会安全阀”作用,舒缓社会张力;应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辱,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应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畅通心理求助渠道,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唯有群众心平气顺,社会方可安定和谐,孩子才会安全无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