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就应给民众留下监督空间
2010-12-30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改革就是改错。公车制度要改革,就必须先弄明白现有的公车制度错在哪里。直指公务车制度的要害之处———既得利益。河南公务员考试网(www.hngwy.org)专家认为,这“既得利益”原本是谁的?是民众的。但遗憾的是在各项公车改革方案中,几乎都没有给民众留下什么位置和监督的方式。如此,我们自然得出一个结论:公车改革难或者不难就在这“民众”二字。如果民众始终被排除在外,那么困难将会像牛皮癣一样顽固,而且即便没有困难公车使用者也要制造困难。现有的公车制度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公车制度作为行政制度的一部分也是计划性的。在只有公私立场,没有公私产权观念的制度框架中,公车及其制度自然是“公”的,与“私”没啥关系。公家人用公家车,作为“私人”的民众哪里管得着。换句话说,公车是等级化待遇问题,绝非行政成本问题。君不见多少干部退休之后依然按照级别享受公车、秘书以及勤务员待遇。按理说退休之后只有私事,哪里还有多少公务,但中国的事情就这样:职务可以不再终身制,但待遇即便降低一个两个档次也要终身制。
另外,公务员群体本身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印证等级化待遇以及民众被排除在监督公车制度之外的结论。公务员群体也分层次,占绝对多数的低级别公务员没有也不可能天天享受到公车私用“待遇”。在等级化条件下,公车私用也是按级别而不是按需求来分配的。抛开基层公务员的酸葡萄心理不说,他们对于公车私用,特别是公车专车化的意见不比普通民众小。同时,低级别公务员也和普通民众一样,没有任何监督措施和渠道来影响当前的公车制度,更别说参与改进这一措施了。回顾各地公车改革我们更会发现,所有的改革要么是领导一时兴起,要么是个人英雄主义,都是从上到下,从来都没有从下到上发起过改革。
公车改革从来都不是方案之争,方案之争是技术派观点,前提假设是现有制度没问题,有问题的只是具体措施。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一项从来缺乏民众参与的制度,无论如何都不是好的制度。在基本的公开与透明都无法做到的情况下,奢望民众能参与到公车制度的监督和运行中去,那是痴心妄想。但不如此又无法解决问题,体制内外都因此而陷入两难困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