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社会热点:谁偷走了80后的青春

2013-07-24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最近热播的一部由赵薇拍摄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发了无数70、80后人的怀念和感叹,每个人在电影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也都能触动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与主人公引发共鸣。有人问为何回忆总是美好的?那是因为现实太过残酷,过去的生活带着一种朦胧美。
  当人开始回忆的时候,说明他开始老了。所以在怀念美好过去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本应朝气蓬勃、活力无限的80后们,却像老年人一样还念、叹老、暮气沉沉?京佳教育魏梓琳老师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仅供广大考生参考。
  【京佳分析】
  一、时代的力量
  80后处在社会转型期,处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中,社会转型在给80后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阻碍。80后比上一代拥有了更开阔的心胸和眼界,不再受制于意识形态的限制,也不再为物资的匮乏所束缚,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喜欢的工作、喜欢的生活方式。他们心比天高,怀揣着巨大的梦想来到社会,迎接他们眼中的美好明天。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残酷。80后面临着除了个人能力之外的其他决定自己未来生活的未知因素——如权力、飙升的房价。财富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注定了奋斗起点的差距。在社会上出现了“我爸是李刚”、甘露露事件等,在“拼爹”失败后,一些80后早早学会世故和圆滑,而掩藏起容易“惹是生非”的青春热血。
  二、教育的局限
  对于很多普通80后青年,他们不能靠父母,只能靠自己,靠教育,希望通过高考、通过教育鲤跃龙门,然而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则让他们苦不堪言。一方面学校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不能不固化在课本和试卷中,使得青春变得呆板、黯然失色,校园中所学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的不匹配又让他们觉得有一种大学白念的感觉,在步入社会之时狠狠摔了个跟头,也狠狠扇了教育一巴掌;另一方面,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传统美德、社会道德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突然失去了说服力,他们在纯洁校园中形成的价值观在社会上碰壁甚至遭到耻笑,加上缺乏灵魂的教育所导致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思维的缺失,使他们极容易被世俗规则所俘虏,因而才出现了“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拜金主义价值观。
  三、工作的压力山大
  如果说房价飙升还只是城市生存成本的增加,那么工作过度劳累则是磨灭青春的罪魁祸首。最近网络出现了一组图片,记录了一个男生从高中、大学到工作后的头发逐渐消逝的历程,在此逝去的不只是头发, 更是80后的璀璨青春。
  5月13日,奥美广告公司北京分公司一名年仅24岁的员工在上班期间猝死。仅仅两天后,又一名就职于搜狐旗下一家游戏资讯网站的24岁员工在上班途中突发心脏疾病去世。2012年10月一份报告显示每年过劳死的人数到达60万。年轻人过劳死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专家认为过劳死主要是由于工作重压力大,身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为了生计、为了能在城市中落脚,不遗余力的工作,承担着过重的工作压力,可悲而又无奈。
  总而言之,当“屌丝”情绪如阴潮的霉菌一般爬满本该光洁华美的青春,当年华并未老去却习惯于从电影院和小说中寻找似已远去的热情,80后应该警醒自己,社会更要警醒自己。80后不缺乏奋斗之心,不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的是一个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环境,他们需要拥有个人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通道,需要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社会文化,这样年轻人才能获得一片驰骋的天空!

分享到

切换频道